1989年,武陵開啟醬香名酒華彩
1989年,榮獲國家金質獎的武陵酒
1989年,在中國白酒發展史上,可謂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年份:在全國第五屆評酒會上,中國白酒十七大名酒悉數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屆評酒會上,53°、48°醬香武陵酒與茅臺、瀘州老窖等一起榮獲“中國名酒”稱號,并獲國家金質獎,從此結束了湖南沒有“中國名酒”這一金字招牌的歷史,成為全國的十七大名酒之一,毫無爭議地扛起了湘酒的大旗。武陵酒迅速成為與茅臺、郎酒并駕齊驅的中國醬香型白酒“三駕馬車”,合稱“茅武郎”。
幽雅醬香武陵酒的誕生
若追溯前世今生,幾乎所有人了解武陵酒,都是從美麗的“崔婆古井”傳說開始的。800年前,在湖南常德城西的河洑山上,有一口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的古井,崔婆在此取水釀酒,其酒馥郁芬芳。古井旁有一塊石碑,上撰有兩聯,其一曰:玉井積香清泉可釀,武陵春色生涯日佳。其二曰:酒馨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落地游魚得味成龍。“崔氏”被后世列入“釀酒名家”,其汲水之井被稱為“崔婆井”,也成為了釀酒古跡。1952年,常德市酒廠就是在崔氏釀酒坊舊址基礎上建成,即武陵酒業的前身。
故事總在不經意間開始,沒有人知道它是否可以成為傳奇。但是,當你在酒香四溢的酒窖里感受時光的綿長,在“武陵酒博館”里追尋歷史的細節,或是鋪開滿是塵埃的地方志書,你會漸漸走入一段傳奇,屬于武陵酒的傳奇。那些沉淀于歲月風塵之下的每一個前行步伐,每一幅難忘圖景,都是武陵酒業風雨兼程60多載最為生動的注解。
鮑沛生接受重托
的確,要說武陵酒的輝煌歷程,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中國幽雅醬香的創始人——鮑沛生老先生。鮑老50余年守望在武陵身邊,是武陵酒發展歷程的最重要見證人。尤其是五進茅臺鎮學習醬酒工藝,三人白龍井初建武陵酒廠的傳奇故事,無不令人神往與欽佩。作為與中國醬酒崛起時代同行的領軍人物,50余年來,鮑沛生帶領著一批有志于酒類發展的拓荒者,共同開創了中國醬酒新時代。
鮑老畢業于中國輕工行業最高學府無錫輕工學院(現在的江南大學)食品工程發酵專業。彼時一起畢業的還有同學季克良(高級工程師、原貴州茅臺酒廠集團公司董事長,現為貴州茅臺名譽董事長)、金慧元(貴州安酒酒業有限公司技術總工程師)等人。畢業后的鮑沛生,被分配到了湖南常德市酒廠。時光飛逝,幾年的刻苦學習與鉆研,鮑沛生已由廠里的技術骨干升任技術總工程師。
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后的1959年和1966年,毛澤東曾兩次回家鄉長住。此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賓也經常到主席家鄉參觀。而當時作為接待用酒的茅臺酒產量并不高,分配到湖南省的量只有1000斤,無法滿足接待任務。當時的湖南省委領導來到常德,找到了酒廠里學歷最高的鮑沛生,希望他能“搞一個和茅臺酒一樣的酒”作為招待用酒。鮑沛生認真考慮后接下了這個任務,他認為常德地處北緯29度,溫度適中,空氣中適合釀酒的微生物極易培養。
多次到茅臺學藝
1970年,鮑沛生攜團隊首次奔赴茅臺鎮。懷著一顆激情澎湃的心,鮑沛生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了貴州,再坐一天的牛車方才到了茅臺鎮。機緣巧合的是,接見鮑沛生的居然是其同學季克良,其當時已是茅臺的釀酒總工程師。由于鮑沛生畢業后一直就待在常德市酒廠,只專注于濃香釀制,對濃香工藝是爛熟于心,而季克良則一直攻克醬酒工藝,聊起來都覺得新鮮,碰到一塊便討論個不停。這一待,鮑沛生在茅臺酒廠就有兩個月之久。
回到常德后,酒廠就籌劃修建一個專門釀造醬香型酒的酒廠。鮑沛生自告奮勇,和另外兩個人擔起了修建重任,要選擇一個適宜釀造醬酒的地方。經過數月的奔走,鮑沛生和酒廠工作人員在德山沅江一個三角洲邊上找到了合適的水源。當時那里有座村廟,廟里有一口井,當地人叫白龍井,即使遇上大旱之年,井水也難以枯竭。多年來,沅江從未斷流,水源豐富,這口井漸漸也少有人光顧了。選址確定以后,三個人便開始規劃改建寺廟,這一建便又近一年。新建的醬香釀酒廠就是后來的武陵酒廠前身。1971年,常德酒廠成立了一個新型產品研制小組,鮑沛生等人開始了探索過程。通過查閱資料,鮑沛生發現北宋時常德名為武陵郡,而且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提到了武陵,故將尚未問世的新酒命名為“武陵”。
“試驗酒”嶄露頭角
新的酒廠開始釀酒,鮑沛生擔任技術總工程師。雖然從茅臺學習了醬酒釀造工藝,但是釀造出來的酒總是不對,連普通人都能嘗出有巨大的差別。或許漏掉了什么重要環節,鮑沛生便再次奔赴茅臺鎮。這前前后后近四年,便去了好幾次。越到后來,鮑沛生對醬酒工藝已經能夠純熟運用,對醬酒釀造也有了自己的理解。經過自己的研究發現:茅臺作為國酒,在工藝上絕對保證了與老祖宗一脈相承,尤其是在味道上不允許有絲毫變化,工藝秘方受到國家嚴格保護,每一道工序是不容輕易改動的。他們不能改,并不能代表自己就不能。鮑沛生便帶領團隊,在茅臺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們創造性地采用“整高粱浸泡”“加大第一次用曲量“等方法,在口味上降低了茅臺酒的酸澀味,從而神奇地締造了“焦不露頭”的幽雅醬香風格。“試驗酒”橫空出世。1974年,鮑沛生帶著自己的心血第五次來到茅臺,旨在請茅臺的工程師及釀造師品酒鑒定。功夫不負有心人,專家們已經嘗不出“試驗酒”和茅臺酒的差別,這意味著“試驗酒”成功了!同年,武陵一舉獲得湖南省名酒稱號,成為湘酒的領軍旗幟。
武陵謝絕茅臺并購
20世紀70年代為了滿足醬香需求,武陵人五進茅臺學習,超強的學習能力讓武陵兩年就釀造出了和茅臺口感無異的武陵醬香酒。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醬香武陵已經家喻戶曉。茅臺酒廠曾一度很正式地向當時的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提出合并方案,申請在武陵酒廠的基礎上建立茅臺酒分廠。“革委會”負責人當即回絕了這一提案,理由簡單有力得讓人無可辯駁:“武陵酒是主席家鄉的酒,我們一定要自己做下去!”武陵酒雖然師出茅臺,但是卻并不是一味模仿照搬茅臺工藝。一方面,它秉承傳統釀造工藝,端午踩曲,重陽投料,經過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八次堆積發酵、八次入池發酵、七次取酒,一年一個生產周期。再經三年以上的陳釀窖藏,然后勾調存放,五年時間歷練。
另一方面,根據武陵當地的自然環境,挖掘了武陵醬香的特點,總結了屬于武陵酒的特殊工藝。作為中國名酒三大醬香型酒之一,武陵酒在保留、提升原醬香酒濃郁香氣、細膩口感優點的同時,去除了固有的入口苦澀、下喉勁辣的缺點,集醇和豐滿、窖香濃郁、綿軟細膩、柔順幽雅于一身。
并稱“茅武郎”
20世紀70年代以來,醬香武陵酒先后斬獲湖南省名酒、全國優質酒、國家金獎等殊榮。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后,武陵酒得分最高,名聲大振。在本屆評定的13種名酒(金獎)和27種優質酒(銀獎)共40塊金、銀牌。白酒中,武陵酒奪得總分第一,獎牌由原來的銀牌升為金牌,躋身中國十七大名酒之列,和茅臺酒、郎酒比肩,并稱“茅武郎”。
由于季克良與鮑沛生為無錫輕工學院同班同學,而貴州茅臺與湖南武陵在工藝上存在差異,以及兩者在口感風格上也有差異,使得貴州茅臺與湖南武陵在醬香上戰略地位凸顯,兩大中國醬香型白酒也為同行號稱為“同門兩派”。
“武陵酒的工藝基本與茅臺如出一轍。從原料甄選、下沙、上甑、回沙、攤涼、摘酒、儲藏等到成品出廠,釀造流程并沒有多大差異。然而,在具體到某個工藝環節的時候,武陵酒與茅臺、郎酒等醬香名酒還是有明顯的區別。”鮑沛生說道。
在談及武陵酒的特點,鮑老說:“武陵酒的特點:第一,在品質上,我們武陵酒的酸澀度比茅臺要小,即所謂的幽雅醬香;第二,我們的武陵酒比較柔和;第三,我們的武陵酒有一點焦香味。雖然所有的醬香酒都有焦香味,但我們的焦不露頭,這就很難了,因為一般情況下,有了焦香以后,醬香就很難顯出來了。”造成武陵酒與茅臺等醬香名酒三大不同的區別,就在于具體的工藝環節。因為茅臺等醬香名酒是老法工藝釀造,不能輕易改動,即便有一些不合理的環節,也只能墨守陳規。而武陵酒由于擁有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在釀造過程中,鮑老帶領團隊對茅臺工藝進行了合理改進和創新。
“鳳凰涅槃”后蓄勢而發
很顯然,湖南武陵在醬香技術與工藝上實現了巨大創新,技術上的卓越使得武陵醬香可以自成一體,自成一家,卓然于中國醬香白酒之列。武陵技術創新豐富了中國醬香型白酒內涵,奠定了武陵大產區的戰略技術基礎。
從1952年建廠迄今已有六十多年,從1989年獲得最高獎,也有25載。中國名酒,醬香武陵,雖歷經風雨,但勇于創新,不僅繼續前行,更是在“鳳凰涅槃”后蓄勢而發,穩步上揚,彰顯了越來越大的品牌影響力。
武陵酒在文化傳承與經營創新上可謂獨樹一幟,1963年至1989年,武陵酒連續三屆在全國評酒會上斬獲殊榮,成就了武陵酒代表湘酒獲得最高的榮耀與認可,奠定了湖南武陵在中國白酒中獨特的品牌地位。
2012年9月,聯想控股旗下全資子公司豐聯集團宣布實現了對武陵酒全資并購,在充沛的資金支持、成熟的運營模式、卓越的企業文化推動下,湖南武陵大醬香戰略逐漸成型;醬香型白酒千畝萬噸工程、新的渠道建設、銷售系統組織變革等多項措施,讓武陵酒逐漸實現“回到醬香型白酒前三甲”這一戰略目標上。